在化工、印染、食品加工等行业中,高浊度废水处理一直是环保达标的“拦路虎”。这类废水中悬浮物(SS)浓度动辄高达数百甚至上千毫克每升,且常伴随油脂、胶体、色素等复杂污染物。以江苏某大型印染企业为例,其生产废水SS值长期维持在800-1200mg/L,采用传统硫酸铝+PAM组合处理时,需反复调节pH至6.5-7.5,絮凝耗时长达2小时,出水SS仍波动在80-150mg/L,远超《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》(GB 4287-2012)的50mg/L限值。企业不仅面临每月数万元的环保罚款,更因污泥粘稠导致压滤机频繁堵塞,运维成本居高不下。类似问题在食品加工(如淀粉废水)、矿山洗选等行业同样突出,亟需一种能快速分离悬浮物、适应性强的物理处理剂。
聚合氯化铝(PAC)通过其独特的“羟基桥联”作用,改变了传统絮凝剂的效能边界。PAC分子中富含的[Al₂(OH)ₙCl₆−ₙ]ₘ多核络合物,能在水中迅速释放高电荷阳离子,通过电中和作用破坏胶体稳定性,同时通过羟基桥联形成三维网状结构,将微小悬浮物“捕捉”为致密絮体。实验数据显示,PAC对浊度>500NTU的废水,仅需5分钟即可完成絮凝沉淀,浊度去除率超95%,且适用pH范围广(5-9),无需额外酸碱调节。与硫酸铝相比,PAC形成的絮体粒径大3-5倍,沉降速度提升60%;对比PAM类药剂,PAC无需依赖分子链缠绕,抗剪切能力更强,尤其适合含油、高粘性废水。例如,某涂料厂含钛白粉废水(SS 1500mg/L)投加0.2% PAC后,10分钟内絮体下沉,出水SS降至25mg/L以下,直接满足回用标准。
案例一:印染行业
浙江绍兴某印染企业日均处理废水3000吨,原采用硫酸亚铁+石灰组合工艺,出水SS在70-90mg/L徘徊,且产生大量铁泥(含水率98%),年污泥处置费用超80万元。改用PAC后,投加量仅为0.15%(4.5kg/吨废水),出水SS稳定在20mg/L以内,污泥量减少40%,年综合成本下降55万元。此外,因水质达标,该企业成功获得地方政府“绿色工厂”认证,享受税收减免15%。
案例二:食品加工行业
山东一家马铃薯淀粉加工厂,生产废水含高浓度有机悬浮物(COD 5000mg/L,SS 2000mg/L)。原工艺采用气浮+PAM处理,但低温季节PAM溶解性差,导致絮凝失败。引入PAC作为预处理剂后,即使水温低至5℃,PAC仍能快速形成絮体,SS去除率稳定在92%以上,后续生化处理负荷降低30%,年节省电费12万元。
案例三:矿山洗矿废水
内蒙古某铁矿洗矿废水(SS 3000mg/L,含细颗粒铁粉)使用PAC处理后,配合离心机脱水,污泥含水率从98%降至85%,铁粉回收率提高至90%,年回收价值达200万元,实现“治污”与“资源化”双赢。
投加与工艺适配
投加量优化:建议通过烧杯实验确定佳剂量,通常SS每增加100mg/L,PAC投加量增加0.05%-0.1%。例如,SS 500mg/L废水0.2%-0.3%浓度(即2-3kg/吨废水)。
设备兼容性:PAC可直接投加于现有反应池、管道混合器或溶药罐,无需改造设备。对于高盐废水(如海水冲洗废水),建议选用高盐基度(90%)PAC以防止铝盐沉淀。
协同工艺:与气浮机联用时,PAC投加点宜设在气浮前10分钟,确保絮体充分生长;与膜系统联用,需控制残留铝<0.2mg/L,避免膜污染。
风险防控与长效管理
过量投加警示:过量使用可能导致“胶体复溶”,建议搭配浊度在线监测仪实时调控加药量。
污泥资源化:PAC污泥化学性质稳定,可直接填埋或用于建材原料(如制砖),无二次污染风险。
政策红利:使用PAC实现SS和COD双达标的项目,可申请***“节能减排”专项补贴(高补贴额达设备投资的30%)。
免费支持与增值服务
我们提供
水质诊断:免费检测SS、COD、pH等指标,量身定制投加方案;
试样体验:赠送 PAC样品;
技术培训:工程师上门指导工艺优化,确保3天内见效。
通过上述技术解析、实证案例与操作指南,PAC不仅能解决污水浑浊难题,更通过“降本-增效-合规”三重价值,成为企业绿色转型的核心助力。立即联系我们,获取专属水质改善方案,让清液达标从理想变为日常!